由于男性自身的精子抗原抗抗体反应引起的不育症,称之为男性免疫性不育症。免疫学研究证明,过去有些不明原因的不育,其中约有20%~40%可能是由免疫原因引起的。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性不育症大多是由于阻碍精于穿过宫颈粘液、影响精子酶的活力、封闭顶体膜上的抗原位点(透明带识别点)、影响精卵结合和影响胚胎发育引起的。
早在1899年发现,将异种动物精子注入机体可产生抗体。次年证实豚鼠在注射自体精子后,血液中有抗精子抗体存在。人类精子的抗原相当复杂,约有100多种,按其细胞定位,可分为核抗原、细浆抗原、膜固有抗原、包被抗原;按其特异性分有精子特异性抗原和精子非特异性抗原。生殖器官外伤、手术(输精管结扎术、睾丸活组织检查等)、生殖器官炎症(睾丸、附睾、前列腺等)、精索静脉曲张、其他引起输精管阻塞的疾病以及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等均可引起本病。所产生的抗精子抗体按其对精子的作用分为凝集性、制动性与结合性三类。
一般认为,精子抗原的自体免疫或同种免疫,至少可通过以下两种机制引起不育:一是干扰正常的精子发生过程,引起无精症或少精症,导致不育; 二是通过抗体对精子及精子在正常生育中的作用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不育。抗体大致作用于以下几个环节:
1.阻碍精子穿过宫颈粘液 精子凝集抗体可引起精子凝集成固块,由于凝集在一起的精子机械阻碍,使精子活动大受影响。精子制动抗体有细胞毒效应,能使精子死亡或不能活动,此外,可能对精子的代谢及收缩蛋白功能有一定影响,但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影响精子酶的活力 抑制透明带和放射冠的分散作用。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获能后,产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内含物,包括:①顶体蛋白酶,能促进精子穿过透明带和促进精卵结合;②精子透明质酸酶,能使卵丘(放射冠)分散;③还有放射冠分散酶。
经体外实验证明,单价和双价精子抗体均能抑制田鼠和兔精对透明带和放射冠的分散作用,也能抑制精子抽提物对透明质酸的解聚作用,而针对精浆的抗体无此作用。某些不育妇女的血清也能明显抑制透明质酸酶的作用。
在活体内精子抗体引起放射冠分散受阻也有报道。用单价同种抗透明质酸酶抗体预处理兔的精子,能抑制它体外授精而不影响其活力。看来,精子抗体主要是抑制透明质酸酶活力而干扰精子的分散作用。
3.封闭顶体膜上的抗原位点(透明带识别点) 抑制精子对透明带的附着与穿透实验证明,用兔抗田鼠精子抗血清来处理田鼠精子,在体外能阻止精子穿过透明带,不影响精子活力和顶体反应。而用抗体预处理卵,并不影响卵的受精。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定位,确定抗体定位于顶体,提示抗体封闭了精子顶体膜上的抗原位点(透明带的识别点),使精卵不能结合。某些妇女体内有抗精子抗体,宫颈内有精子却不能妊娠,其原因就在于此。因为卵泡液或卵丘间质中可能有这类封闭抗体。
4.影响精卵结合 用去除透明带的卵,可估价精子抗体对精子与卵细胞膜融合的影响。有人用田鼠卵作为人卵的取代物进行实验。当精子(人或田鼠的)用单价(Fab)抗体孵育洗涤等预处理后,用于体外授精,发现精子不能穿过无透明带卵。但如用单价抗体预处理无透明带的卵,再用正常精子授精未发现有抑制作用,用液相放射免疫法可测定精子表面IgG的含量。将精子分别与不育妇女血清及正常人血清孵育后测其放射活性,用这一方法和标准研究了1020例不育病人(男性492人,女性528人),发现8%和10%为阳性。10例输精管结扎者,6例阳性;86例有生育力的对照者无一例阳性。这些研究表明,精子抗体能阻止精子卵膜融合,导致不育。
5.影响胚胎发育 用精子主动免疫过的实验动物,可见其胚胎于植入前死亡。在实验模型或有精子抗体的妇女,也可见到流产或胚胎被吸收,说明精子抗体可作用受精后的胚胎。其原因可能是,早期胚胎在其发育过程中可暂时获得各种抗原,称为时相特异性抗原或阶段特异性抗原,其中某些抗原与精子蛋白及畸胎瘤有交叉免疫性。